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荟萃 > 校庆专题 > 正文

学艺中学- 办学历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3日 00:00  点击数:

林松声  主笔

叶歆添、余海燕、王宗钦、周远梅  参加编写



一、斗争中诞生  风浪中前进


创办背景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县是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严重之地,当时梅城八间大、中学校中教会学校竟占五间之多。在这些学校,学生没有自由,当局对学生的爱国行动横加干涉,国耻纪念会、外交后援会可以不开,而“礼拜”则万万不能不做;中国报纸、杂志可以不看,但查经班却不能不上;国事纪念日可以不放假,而圣诞节硬要放假二、三天甚至一星期。

教会教育妨害了中国教育统一的机能,扼杀了青年学生爱国热忱,甚至对学生进行亲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当时美国教会办的广益中学对学生实行专制和虐待,不许学生有自由行动,自由思想,把圣经列为主要课程,每周都要学生查经、做礼拜,企图用宗教思想来麻痹毒害青年学生,如果发现学生每学期读圣经、做礼拜的时间缺席达三分之一以上者,即予留级或开除学籍。因此,许多比较觉悟的学生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感到十分愤懑。


“广益风潮”

1924年春夏之交,广益中学一批进步学生因“志美美术馆”的优待券为导火线掀起了一场“广益风潮”。

时任副校长黄墨村(满清时代秀才,绰号“乌卵”),将美术馆分赠给学校的免费学习优待券让其亲戚吴某(会计)私自给其族人去学习,学生便乘机向校方提出交涉,而当时的校长汲平如(美国人)不但不采纳学生的意见,反而诬蔑学生无理取闹,遂施其一贯的专制高压手段,将学生代表革退,将袁卓明等十多人开除学籍,导致学生们义愤填膺,一拳将布告栏玻璃击得粉碎,撕掉布告,以示抗议。学校当局还请了许多反动军警到校弹压,并怂恿校中杂役伙夫殴打驱逐学生,更加激发起学生愤慨,一场震动梅县的“反帝风潮”随之爆发。

1924年5月6日,全校四分之三学生共二百八十多人毅然离开广益中学。这就是震惊全粤学界的“广益风潮”。


成立“梅县学生互助社”,出版《互助》

当时由进步学生朱仰能、谢北岳、张英舜、李仁华等负责组织学生们到东南背大东岩开会,一致决议脱离广益中学。此后,他们组织了“梅县学生互助社”,出版《互助》半月刊,一方面继续跟反动势力作斗争,向社会宣传,说明闹风潮原因和意义,争取广大社会人士同情支持;一方面为安顿离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到南门八角亭、下南门楼上的通俗图书社、赤岌岗徐屋、下市人境庐、桂里学校等处商借地方组织上课。叶维轩先生无偿借出水巷店铺二间,下市杨问巨先生无偿借出私房一座给学生住宿。学生没有床铺、膳费,就睡地板,喝粥汤;没有教师,由高年级教低年级。


赢得多方相助,“嘉属学艺中学”诞生

不久,互助社派代表冒着瓢泼大雨,顶着暴发山洪,涉过齐腰深的湍急石窟河,前往蕉岭敦请热心教育的钟贯鲁(时任蕉岭中学校长)、李度旷、张资平、郭冠雄等(均为梅县人)出面维持和组织学校,得到他们坚决支持,一致同意帮助学生自力更生创办起一所新中学,原拟命名为“互助中学”,后来由张资平提出,征得郭沫若同意,决定学校定名为“学艺中学”。这是因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创办的“创造社”在上海办有“学艺大学”,学艺中学可与学艺大学挂钩,学生毕业后,成绩优秀者可保送到该大学深造,由当时颇有名望的张资平挂名担任校长,李度旷任教务主任并代行校长之职,租借城皇庙前钟家祠为校舍,赁东仓巷刘家祠、陈家祠、凌家祠、南门钟家祠、石牌楼下廖家祠、吴家祠为教室,一所富有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嘉属学艺中学”便于1924年秋正式诞生了。


古柏出席广东省学代会,声援“省港大罢工”

1925年6月,学生古柏以“全梅学生会”主席身份出席广东省学生代表会议,声援省港大罢工运动。从此,梅县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都有学艺学生作为骨干。所以,学艺中学从诞生之日起便被社会人士誉为“革命学校”、“进步营垒”。


“东较场”背建新校,叶剑英拨款解决办学经费,学生增至400余人

1925年春,国民革命军东征来梅,叶剑英任梅县县长,亲自批准征收“猪只捐”拨给学艺中学,后又得历任县长出示保护,使学校每年有三千元左右的常年经费得以解决;后任县长江董琴,又批准东较场背关帝庙两侧荒地给学艺中学建筑校舍;校董、老华侨爱国人士叶维轩先生热心公益,亲赴南洋募捐得三万余元,于1926年在东较场背(现梅县体育场背)建造新校。是年冬,新校舍落成。教学设施、图书、仪器逐渐充实,两年时间学生从二百余人骤增至四百多人,且招收女生,开梅县男女同校先河。


周恩来语赞学艺“东江第一的革命中学”

1925年春,“二次东征”军胜利到达梅县后,周恩来、叶剑英等十分关心学艺中学。4月13日,周恩来在来梅第二天即与李之龙、周逸群等一起到钟家祠学艺中学调查座谈,同时召开各校师生代表会。周恩来高度赞扬同学们在梅县首先举起“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旗帜的进步意识和行动,称赞学艺中学为“东江第一的革命中学”(见《广东党史教研资料》第4期),还向师生征求把学艺中学改为省立学校,以解决经费问题。



叶剑英、邓颖超到学艺发表演说

当时,叶剑英和邓颖超也亲自到学艺指导工作发表演说,激励师生努力奋斗,走革命的道路,做有为革命青年。叶剑英还派出一班由云南讲武学堂毕业的学生军到学艺中学任军训教练,学生们穿起军装,威风凛凛,精神奕奕地认真学习和参加训练;让学生到郊外进行野操和实弹射击,这是当时全梅县学校绝无仅有的。


“新学生社梅县分社”成立,学艺学生李仁华等被选为委员

1925年11月(农历),在东征军的推动和帮助下,新学生社梅县分社在梅城八角亭学艺中学成立,学艺学生李仁华等被选为委员。


梅县第一个党支部——梅县特别支部成立,学艺老师张维人书记,学生李仁华为宣传委员

1925年12月初的一天下午,共产党人洪剑雄、张维来到梅城八角亭新学生社办事处,跟学艺中学学生会主席李仁华、东山中学学生会主席陈劲军谈中国革命和建立梅县共产党组织问题,两人都愿意参加党组织,便由张维介绍他们入党,当晚在师政治部洪剑雄处召开有洪、张、李、陈及政治部党员参加的会议,会上宣布李仁华和陈劲军为中共党员,并即成立中共梅县第一个党支部——梅县特别支部,老师张维担任支部书记,陈劲军为组织委员,李仁华为宣传委员。


学艺党团支部成立,一批学生加入党团组织

不久,梅县特别支部又在学艺中学发展古柏、杨维玉、杨新华等参加共产党,还发展了黄友谋、廖珍元、钟惠、廖秉庸、温德华、赖独清、陈存昌等大批学生参加共青团,1926年建立了学艺中学党支部和团支部。李仁华、古柏、杨维玉等一直在梅县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从此,在学艺校园播下了革命种子,而且不断开花结果,使学艺成为梅县的革命学校之一。


师生参与梅县暴动

1927年4月下旬,“梅县武装暴动委员会”成立,我校教师张维任政治宣传部长,学生李仁华、古柏为委员。5月4日,学艺、东中、嘉应大学三校学生和一批工人参加暴动,一举占领了县府、县警队和电话局,当晚成立了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五位委员中有曾在我校任教和学习的师生周静渊、朱仰能、钟贯鲁三人。


强行封闭学艺,创办人遭通缉远走南洋

梅城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诬蔑学艺中学办《互助》半月刊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活动,是“赤色学校”,把学艺中学和东山中学、嘉应大学强行封闭,造成了几百名学生失学,还大量拘禁三校的革命学生,施以严刑和勒索。学校原创办人钟贯鲁、李度旷、谢北岳等人也先后遭反动派悬赏通缉而远走南洋。


   叶剑英干预,学艺复办

当时驻广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听知此事后,异常气愤,即告知军长黄琪翔,由黄军长写信责询广东省教育厅长许崇清,限期学艺、东中、嘉大复校,许即电令梅县揭封,遂于1928年春恢复了学艺中学和东山中学。嘉应大学由于学生已走散而无法恢复。


师生被捕,朱德抵梅得以释放

复课不到一个月,反动政府又制造事端,旧势力死灰复燃,到学校大打出手,并抓走进步师生十八人,其中有教师张英舞、黄其等。直到1929年10月朱德带领红四军抵梅时才得以释放。


“扎田事件”唐、杨、林三学生被铺

1928年4月29日,中共梅县地下县委在梅县扎田唐润元家(县委秘密临时办事处)开会,会后,遭反动军警包围,学艺学生唐润元和杨广存、林森端3人被捕。这就是党史上讲的“扎田事件”。


省教厅撤销并校决定

同年5月23日,县长伍子车向省呈文把学艺和东中、县师、女师等几间比较进步的学校合并成县立第一中学,以便加以监督和控制。消息一传出,立即遭到各校的反对和社会舆论谴责,迫使省教厅撤销这一决定。


首届毕业生百分百被大学录取

纵使在动荡岁月,学艺中学依然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师生勤教勤蔚然成风。在本地名校和上海、南京、天津、四川等地名校聘请名教师教师,还聘请了留学英国和日本的蔡绮桐、林兆宗、黄仲永等,一时名师荟萃。

当年教科书用的是英文原版课本。名师出高徒。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到广州投考大学100%被录取,潘汝瑶、黄友谋等毕业后即考入日本的大学,继续深造。学艺原是“备案”的中学,1933年由于我校参加全省统考连续两届成绩优异,且名列十名之内,广东省教厅批准为“立案”的中学。


体育文艺人才辈出,声誉响遍梅县城乡

学艺中学地处东较场背,有宽广的体育场地,田径、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参加梅县各中学的体育比赛多次获得好成绩,并培养出温集祥、杨运粦和当时东南足球队队员      等一批体育人才。

文艺活动也十分活跃。学艺学生谢北岳、李仁华、温瑞祥、朱仰能等组织上演一出话剧《孔子过泰山侧》、《梨花刺眼》。东征军来梅时我校学生李仁华、古柏等在游行队伍中组织化装活报表演。在各个历史时期,学艺都组织起各种文艺宣传队伍,活跃在梅城和梅县各乡、镇中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学艺成为梅县抗日救亡运动基地


1936年春夏至1938年冬,学艺师生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我校校友陈慰慈出版《平报》,学艺校友、共产党员廖胡今等成为“梅县民众歌咏团”团干事;学生何迅是“学抗会”理事会主要成员之一,校友温集祥是“青抗会”主席。这些抗日团体创办《燎原》文艺月刊,出版《正义版》等刊物;“梅县流动剧团”在梅县城乡演出,鼓励民众抗日爱国热情,把义演收入悉数用于购棉衣、药品送往前线,或汇款慰劳前线抗日将士。

  学校组织“御侮救亡分会锄奸团”、抗日宣传队、募集队、救亡工作技术研究会、防护研究会等组织,课程加授“军训生游击战术”,进行实地野战演习。学生黄耀等投笔从戎参加抗日队伍。蒲风(黄日华)以战斗诗篇鼓舞抗日战士;廖经天毅然放弃在日本留学机会回到延安任报社总编辑;廖安祥在香港亲手营救和接送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民主人士到解放区,抢救了大批新中国文化精英;温康兰利用国民党军官身份,在多处办有“侨兴行”及分点成为华南分局地下联络点;薛尚实(梁华昌)在苏中各县任抗敌总会主席。


   数十校友为国捐躯,英名与天地共长

几十年来,学艺中学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培育了无数英才,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祖国独立解放而牺牲的艺中学生就有数十人,1925年梅县首先建立党组织的骨干分子李仁华烈士;曾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等重要职务,毛泽东在江西时期的主要助手之一的古柏烈士;曾任新四军皖南文联副主任,在皖南事变突围中献身的革命诗人蒲风烈士;曾在瑞金任中央苏区妇女负责人,后在激战中牺牲的郭登梅烈士;在扎田事件中被捕后英勇就义的唐润元烈士,还有林国安等烈士,都尽人皆知。他(她)们的英名与天地共长!




合并、停办  几度变迁

  1949新中国诞生时学艺中学学生只有八十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学生突

增至四百多人。

1952年,学艺中学和广益中学合并为“联合中学”。

1961年,梅县岭梅中学改为学艺中学,并迁到学艺中学在东较场背的原校址。

1968年冬,在林彪、“四人帮”反革命路线干扰下,学艺中学又被砍掉了,原校舍被改为剧团的排练场和宿舍,教师和教学设备被分到各校。


二、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复办学艺,圆多年夙愿与梦想

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老校友黄友谋、廖经天等许多校友和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海内外乡贤、社会人士一再向省、地、县政府提出要求复办学艺中学。1982年1月,当时的梅州市政府决定,并经梅县专署批准,把在梅城江南杨屋角(现学艺路)新办的“江南中学”(时任老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廖文琳兼筹建负责人,并兼任校长)改名为学艺中学。

政府委任王炳梅为复办后的首任校长。

3月7日,学校就召开了“庆祝学艺中学复校大会”,广东省、梅县地区、梅州市的领导、港澳同胞、校友和来宾一百多人和六百多位师生欢聚一堂。会上,首届毕业生、时任广东省人大副主任黄友谋,时任老梅州市市长曾运元、时任旅港嘉属商会会长刘锦庆等相继讲话。

从此,一座校舍崭新的学艺中学屹立于梅江南滨,实现了几十年的夙愿与梦想!





当年复办当年招生,一座三层教学楼起步

学艺中学终于复办后,在低洼地建起来的三层教学楼,十二间教室和二十多间小房,作办公室及教师住宿之用,总建筑面积仅2005平方米,实现当年复办当年招生,初中三级10个教学班500多位学生,40多位教职工,图书、仪器一无所有。

乡贤曾宪梓先生、桂清大姐和邹锡昌先生捐建校舍

1983年,新建一座四层的教学楼,共有28间教室和30多间其他用房,各项教学设施也逐步配备,已初具规模。当年猛增至18个教学班,开始招高中二个班,初中二、三年级各4个班,初一级8个班,共有学生1060人,教职员工共67人。

1985年,政府拨款建成教工宿舍楼两座共32套房,并在教师村为教职工解决十多套住房。

乡贤曾宪梓先生、桂清大姐和邹锡昌先生先后捐建起“宪梓图书馆”、“桂清教学楼”和“锡昌科学馆”,校内建筑总面积达8532平方米,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和运动场,教学仪器和药品已基本配齐,图书、体育器材逐渐充实,保证了教学的需要,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考成绩一炮而红,一人夺得梅县市“中考状元”

1982年新一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为梅州市(县级)同类学校的第二名,1983年为第一名,其中丘平格成为梅县市“中考状元”。

1984年1月,副校长林松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85年8月,侯端尧担任校长


复办后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列梅县市前茅

1986年,我校复办后的第一届高中生毕业,当年升大学的统考科平均成绩在梅县市名列前茅,获梅县市政府的奖励。理科考生陈俊明以565分的总成绩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七十位同学参加高考,被各院校录取的人数竟达32人,占考生的46%。


   办职业高中班

1987年,高中部由普通班逐渐过渡为职业班,先后办起了音乐班、美术班、英语导游班和美术装潢班等四个专业班,一批学生考进大学。

1992年3月,廖汉泉任校长。


学生素质普遍提高,文体活动龙腾虎跃,成绩喜人

陈惠婷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卡拉OK大赛获三等奖;曾栋《登高望远》版画在日本东京参加十七届国际儿童画展时获银奖。


   校友会成立,黄友谋担任第一届会长

复办学艺,老校友、时任省人大副主任黄友谋担任第一届校友会会长,廖经天等为副会长。校董会成立,刘锦庆被聘为董事长,曾宪梓、罗焕昌、余国春、李信章、李济平等为副董事长。


第二届理事会李大林等为名誉会长,潘汝瑶为会长

1992年1月18日,学艺中学校友会召开在梅理事扩大会议,李大林等为名誉会长,潘汝瑶为会长,钟惠等为副会长。



朱森舫校友捐建了校门

   xxxx年,老校友朱森舫捐资兴建校门。


    众校友和乡贤设立奖学奖教金

    熊宏礼、廖安祥、彭淦波、刘锦庆、曾宪梓、罗焕昌、余国春、李信章、叶伟等先生捐赠奖教奖学基金,黄仕新先生捐资建立“蒲风图书基金”。许多校董、校友捐赠图书、仪器、教学设备一大批。



新姿焕发  花红果硕


区属学艺中学划归市属学校

梅州市人民政府“梅市府函[1997]28号”文通知:经市政府决定,从1997年7月1日开始,将原梅江区教育局管理的学艺中学划归市教育局管理,转制为市直属中学。


转制后,办学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1997年7月,转制为市属学校后梁才生首任校长。

拆掉原建第一座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1999年4月建成了一座由市政府拨款兴建的有六层15间教室及一批其他用房。

黄桂清大姐捐建“桂清实验大楼”。还在校外建一幢集资宿舍楼,解决15位教职工住房。新建体育场,设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和田径场地;还设立实验室、音乐和美术课室、电脑室等,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生教学环境。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1999年—2001年获国家奖项38项

1999年—2001年,我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发表5篇,市级发表53篇;师生共获得国级奖38项,省级奖39项,市级奖145项;获省级表彰的教师有4人,获市级表彰的教师有15人,《梅州教育》出版了学艺中学教学论文专集,共发表论文54篇。


组建民乐队,被列为省“民乐示范学校”

我校组建有90多人的民族器乐队,在梅州城乡产生了较大影响,1999年“5•4”梅州城区中学生文艺汇演,以民乐合奏《校园处处沐春光》和《子弟兵和老百姓》等节目获得演出节目二等奖及创作奖。我校被列为省“民乐示范学校”。



美育成绩斐然,各项获奖(考取)者众

1998年,郭玮琳获全国青少年书画作品联展广东省金奖,1999年12月,曾曼宣获新世纪杯中华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奖赛获绘画类国家级金奖,另有4人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

1999年,李文媛全获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决赛国家级特等奖,黄建鑫、李浪、张博等3人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有8人获国家级2等奖;

  1998年“梅州市爱卫工作先进单位”;

  1998—2000连续三年城区学校或市直单位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男女团体总分均名列第二;

   1999年梅江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初中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1999年“5•4”城区中学生文艺汇演二等奖。

2000年中考上重点线133人,其中考进东山中学33人;王佳宏考

梅州市4个留学新加坡学位之一。


   荣膺省一级  光耀老学艺

2000年5月,我校被评为梅州市一级学校。

2000年6月,《梅州教育》结集出版我校各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专辑。

   2001年4月,出版《梅州学艺中学校史资料汇编》。

2004年12月创办了学艺诗社和《沁园》诗刊。

投入105万元添置21个电脑平台,在17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电仪平台,建成了四间多媒体电教室,建成了供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软件制作室,重新设置了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

2005年又投入了131万元买进了新的理、化、生仪器设备和图书馆设备,建成了二个语言实验室、地理园、历史室、美术室,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备齐了教学仪器、体育器材。

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五年间,学校获得集体荣誉有:省“先进中学生业余团校”、省“五四红旗团委”“广东省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市“学校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市“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基地”、市“绿色网吧”试点单位和2001—2005年度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

五年间,我校中考成绩在城区一路领先,德育、体育成绩突出。我校师生荣获国级奖励二百多项(次),省级奖励六十多项(次),市级奖项二百多项(次)。

2005年7月25日,我校被省批准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继承创新 办好学艺 提高质量 花繁果实


2005年8月,林青山任校长。

省一级学校挂牌

10月18日,举行“广东省一级学校”挂牌仪式,时任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陈卫平、翁永卫、赖厚芳等参加仪式。

分级负责,民主管理

2005年新学年,我校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年级组长负责制,副校长和行政成员分工结合到年级组带领级组长主持年级组工作;同时实行民主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九年培训骨干200人次

2005至2013年底,九年间选派教师参加国级、省、市骨干培训,200多人次参训,获得培训单位嘉奖。各个科组成长起一批学习型、科研型骨干老师。


诗教特色,花繁果硕——

2005年成立校园诗教委员会,林青山校长亲自担任主任。

2007年12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诗教先进单位”。

2008年3月,林青山校长主持的《诗教活动中的德育探索》获得了“广东省德育创新奖”。

   2009年6月,诗教研究课题由校级升格为省级,至 2011年7月,总结出许多实践经验和诗教论文,得到省教育厅德育指导中心肯定和验收,并成功结题,获得省结题证书,编印《诗词励志德育课题研究成果》一书。  

语文诗意教学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学语文诗意教学论》被载入《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

语文组“中学语文诗意教学课题研究”、英语组《基于母语环境的英语自主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途径研究》双双获得梅州市第五届普通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市委书记刘日知到校调研,无偿划拨原“剑英图书馆”给学艺实用  

2008年,4月间,时任市委书记、现任省政协副主席刘日知在时任副市长陈卫平、以及城市规划局等负负责人陪同下专程到校对原“剑英图书馆”无偿划拨给学艺中学进行现场调研。成为1982年复办初期时任地委副书记徐丹华到校调研后的第二位市委主要领导。

不久,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建于1985年的剑英图书馆无偿划拨给学艺中学使用,补偿了学校场馆不足,为学校改善了教学、办公等条件。

运用社会资金建成体育馆

2010年,学校与社会合作建成体育馆,解决了师生集会、上体育课和运动锻炼等问题。

黄治洵先生担任学校董事长,捐30万元设立奖教奖学金

年   月,乡贤黄自洵先生到校参观访问,尔后召开座谈会,与会校领导和校友代表一致推举黄自洵先生担任学校董事长,并捐资30万元设立奖教奖学金。

  拆除3幢危房,争取乡贤、政府支持,新建校门和两栋大楼等

  2011年以来,争取财政专项建校资金约900万元,拆除了教学大楼、办公楼、图书馆等3幢危房。拆建新校门、艺术大楼和篮球场。新校门、篮球场于九十周年校庆前落成。艺术大楼将在5月落成。这些工程将进一步改善学艺办学条件,校容校貌更趋于完美。




乡贤梁钦圣先生捐建实验大楼

   2011年6月,旅港乡贤梁钦圣先生在梅江区原人大副主任钟森昌等陪同下到校参观指导,热心捐资人民币300万元建造一幢建筑面积为2223平方米、以其父亲梁挺生博士命名的“梁挺生博士实验大楼”。

这一九十华诞献礼工程于2014年4月13日校庆九十周年落成剪彩。

  六届中考四人夺得全市总分状元

2008年黄幸婷、2009年钟娴、2011年曾瑜、2013年刘诗茹;  

总分进入全市前50名53人;单科满分1172人;考取重点高中达到2500多人,居全市初级中学之首,成为全市中考成绩最好的中学。

十年师生共获市级以上奖项1623项次

近十年来,学艺中学师生勤教善学,质量显著提高,获得显著的办学(教学)成效:2005年—2013年师生共获市级以上奖项1623项次,其中教师获国家级荣誉133项(次)、省级75项(次)、市级459项(次);学生获国家级荣誉416项(次)、省级24项(次)、市级516项(次)。











上一篇:校友风采-温集祥

下一篇:周恩来赞语